农民日报 |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
精准滴灌 产能跃升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7 08:32 

2025年10月25日《农民日报》第6版

当地农民在采收马铃薯。 资料图

金灿灿的玉米堆满农家院落,圆滚滚的马铃薯采挖入库……深秋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勤劳的农民又迎来一季满满的收获。

察右前旗是典型的半干旱旱作农业区,土壤以栗钙土、灰褐土为主,适合玉米、马铃薯、杂粮等作物生长。近年来,为推动粮油及重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察右前旗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改造升级农业设施装备,推动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推广马铃薯高垄(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持续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

在产业园示范引领下,这个曾流传“种一坡,收一车”的旱地农业旗实现农业综合产能大幅跃升。玉米平均亩产从五六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高产田突破千斤。马铃薯亩产从一两千斤跨向三四千斤,高产田达到八九千斤。今年,察右前旗千亩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平均亩产达8700斤,带动全旗平均单产达到3422斤,同比增长近12%。

设施装备筑基,告别“靠天吃饭”

传统种植玉米和马铃薯要么无水可浇,要么依赖大水漫灌。“旱地常因缺水导致减产,而水田控制不好,浇水量容易过大,导致水肥流失,还会引发马铃薯烂薯。”在巴音塔拉镇老泉村农民张利朋的记忆里,当地种田要丰收,全靠“风调雨顺”。

针对大部分农田“看天吃饭”,旱地缺水、水地浪费,马铃薯等主粮作物单产始终难以突破的问题,近年来察右前旗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聚焦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支持农业机械更新换代。

旗农牧和科技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李志帅介绍说,目前察右前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余万亩,配套完善了灌溉、农机作业道路等设施,引入智慧监管系统。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察右前旗为取代传统水田漫灌模式,将节水节肥高效滴灌管网从地下通到每一块农田,犹如“毛细血管”,为农田注入新鲜“血液”。每年播种时,农户将滴灌带均匀铺设到田间。这样既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又可确保水和肥料能精准分布到作物根部。

“以前浇地大水漫灌,一亩地得用百十立方米水,浇少了怕浇不透,浇多了还会起反作用。”站在自己经营的几百亩农田的地头,张利朋笑着说,现在有了滴灌管网,水和肥直接送到作物根部,一亩地能省30立方米水,肥料利用率也高了。“今年我们的马铃薯亩产能到7000斤,要知道,之前产量好的时侯,一亩地最多也就三四千斤。”

在农田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引领、项目支持,推动农业机械设备持续更新升级。如今,现代化农机已成为全旗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大马力拖拉机一天可耕地几百亩,履带改装的农机可在丘陵地带穿梭,植保无人机作业精准又高效。土贵乌拉镇南营村购置的数控种子编织机,将小籽粒种子按株距编进可降解纸带,实现精准播种,可为2000多亩菜地育苗600万株,还省去间苗环节。

在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支持下,位于三岔口乡小土城十一洲村的察右前旗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农机陆续升级到“最新版本”。合作社理事长贾雪峰说,现在的播种机配置导航设备,“出苗后一行行就是笔直的一条条线,株距也很均匀,不仅看起来美观,而且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增长都有好处。”

技术集成推广,不再“全凭经验”

“以前种地只在播种的时候施一次肥,用种量和用肥量也全凭经验估摸。”而这几年,张利朋的种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在玉米和马铃薯生长期浇水次数能达到15~20次,施肥也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在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茎叶快速生长,花期主要施用磷肥提高坐果率,后期以钾肥为主,促进果实膨大。”

这种少量多次的精准浇水施肥,既大大减少了水、肥的浪费,也能避免施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情况。同村种植户刘志辉的350亩玉米除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还采用了全膜覆盖技术保墒压草,“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技术,玉米每亩产量能增加三四百斤。”

在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肥料同样可以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到达每一株作物的根部。贾雪峰说,现在合作社共经营5000亩土地,浇水完全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施肥除增加有机肥改良土壤,还运用测土配方技术,可以做到缺磷补磷肥,缺钾补钾肥。在肥水精准供应的基础上,合作社玉米采用密植方式,每亩从4000株增加到5500株。之前为了防治病虫害,一般七天就得用一次药,现在则根据田间数据,在有预警的时候才观察用药。“这样整个种地的成本降下去,产量和品质反而提上来了。”

在广大农户种地从“全凭经验”走向“科学决策”的背后,是察右前旗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的“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技术+设施”全方位服务体系。这两年,全旗整合项目资金,对良种推广与技术落地进行重点支持。

在良种推广方面,察右前旗将种薯繁育作为马铃薯产业提质的根基,依托华颂种业、薯都裕农等3家龙头企业,建成从茎尖脱毒到一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年培育脱毒种薯1.2亿斤。“用传统留种方式种马铃薯,亩产最多能到4000斤,现在用了脱毒种薯,再配合种植管理技术,亩产能到七八千斤甚至更高。”贾雪峰说。

为突破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察右前旗建起马铃薯、玉米等多个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并组建专家服务队,开展“菜单式”培训。针对小农户种植马铃薯技术普及问题,旗农牧和科技局引导126家专业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薯、技术、销售服务。

产业升级倒逼,“丰产”还要“增收”

以前土豆拉到集市论斤卖,现在加工成薯条,身价翻了好几倍。在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企业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刚采收的马铃薯经过筛选、切割、油炸,变身金黄酥脆的薯条,香气四溢。在这条生产线的背后,是察右前旗以产业链延伸倒逼单产提升的深层逻辑。

李志帅说,通过产业链后端发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促进种植水平提高,察右前旗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建成年加工能力70万吨的马铃薯深加工园区,形成从淀粉到休闲食品的全品类矩阵。

其中薯都凯达食品公司订单种植覆盖了察右前旗及周边旗县20万亩土地,带动马铃薯种植户亩均收益提升1000~2000元。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石蔼童介绍说,“订单种植在协议价高于市场价的时候,企业按协议价收购,而在市场价高于协议价的时候则会按照市场价收购。”考虑到马铃薯种植需轮作倒茬的情况,凯达公司还在察右前旗建成豆制品加工厂和玉米加工厂,和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关系。

这几年,深加工对原料产量与品质的刚性需求,推动种植端持续优化品种,改进技术,提升产量。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凯达公司签有马铃薯订单1900亩。“种植过程中有公司的技术指导,秋后一采收,马铃薯就进入企业仓储库。”贾雪峰说,“有了订单我们种地就有了收益保障,所以全部的心思就是怎么把地种好,把产量和品质提高起来。”

同时,产业链的“虹吸效应”已让更多农作物搭上增产快车。平地泉镇南村净菜工厂里,工人正将新鲜蔬菜加工成净菜,通过“京蒙协作”通道销往北京,倒逼周边3000亩蔬菜基地推行标准化种植,亩均增收800元。察右前旗鑫禾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构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谷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现代机械设备,通过高产创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谷子5万多亩,有力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记者 常力强 李昊)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