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鸟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 嬉戏、觅食(2025年9月25日摄)康文魁摄
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被称为“一湖两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一湖两海”生态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金秋时节,内蒙古“一湖两海”风光迷人。东部的呼伦湖与草原相连,蓝水映黄草,展现出草原湖泊秋日静美;西部的乌梁素海芦苇荡随风起伏,候鸟群掠水嬉戏;中部的岱海碧波荡漾,鱼群在水中畅快摆尾。
曾因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沦为“生态伤疤”的三大湖泊,如今宛若三块蓝宝石,镶嵌在祖国“三北”大地,发挥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生态之变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湖一策”精准破题,以久久为功的系统治理与保护,走出一条湖泊生态修复新路子。
呼伦湖:从“靠湖吃湖”到“护湖养湖”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呼伦湖的辽阔水面。50岁的赵辉手持清洁工具,沿湖岸缓步行走,目光专注地搜寻着每一片纸屑、每一个塑料瓶。
10年前,赵辉是呼伦湖上响当当的“千吨网”捕鱼能手。那时他靠湖吃湖,一网下去,捕获千斤鱼不在话下。如今,他成了一名护湖人,角色身份的转变,是呼伦湖生态转型的生动写照。
本世纪初,地处呼伦贝尔市的呼伦湖,因天气持续干旱,水位连年下降,湖面萎缩、湿地退化,野生动物数量锐减。赵辉回忆:“鱼越捕越少,网越织越密,心里却越来越空。”
转机始于2013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当地党委、政府全面打响呼伦湖生态治理攻坚战。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高山说,呼伦湖治理是技术与工程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乎理念与制度的深刻革命。
高山介绍,呼伦湖治理理念注重三重转变——从“就湖论湖”转向全流域治理,从“九龙治水”转向协调统一,从“稳量盯质”转向更加重视水生态建设。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邹伟东表示:“呼伦湖水体循环能力较弱,水生态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来水,不能‘就湖论湖’。”
窦华山是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也是一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的博士。他常年坚守治理一线,见证了昔日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当时缺少对整个流域影响的系统考量。”后来,当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将治理视野从“一湖”拓展至全流域。
为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呼伦贝尔市整合涉及湖域管理的多家机构,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同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将治理任务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领导小组上下联动,推动全流域一体化保护治理。”窦华山说。
在这场变革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的成功转型成为流域治理的缩影。这家企业成立于1948年,曾创下年捕捞1.5万吨水产品的辉煌。随着2014年“限捕令”出台,特别是2019年全面禁渔,传统捕捞业务走向终结。
面对生存危机,公司转型发展生态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创收2200万元,同比增长78%,其中游船业务增收近400万元,该公司重点打造的小河口景区目前正向国家5A级景区迈进。
如今,呼伦湖水面面积从2012年的1759平方公里扩大到2241.6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达800公顷。鱼类资源总量增至15万吨以上,绝迹多年的黑斑狗鱼重新出现。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分别增加13种、8种、3种。鸿雁种群数量超过29000只,呼伦湖成为著名的鸿雁繁殖地。
乌梁素海:从“酱油湖”重返“塞外明珠”
站在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畔,66岁的刘广孝望着眼前清澈的湖水,感慨往事如烟。这位从小在湖边长大的老渔民,见证了这片“塞外明珠”从清澈到污染,再到重新焕发生机的全过程。
“小时候湖水随便喝,水可好了。大约20多年前,造纸厂、化工厂往湖里排污水,湖水跟酱油一样,隔着河岸很远就能闻到臭味。”刘广孝回忆。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19世纪中期由黄河主河道南移后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恶化为劣Ⅴ类。面对危机,一场生态保卫战在21世纪初打响。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实施生态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在上游,100多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得到综合治理,有效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同时,流域范围内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基本解决了点面源污染问题。
经多年治理,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已由劣Ⅴ类稳定提高到Ⅴ类、局部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4米。为持续改善水质,近年来当地年均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补水5亿立方米,对生态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广孝说:“现在有好多没见过的水鸟,比如白头雁、斑头雁,去年还发现了火烈鸟。”据统计,目前乌梁素海已有鱼类29种、鸟类264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生态环境改善后,为解决渔民就业问题,当地将原渔业公司职工分流安置:一部分安排到旅游项目,一部分从事公益性护湖工作,一部分参与菌包生产等产业。
国庆期间,乌梁素海迎来大批游客。乌梁素海天星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海振介绍,景区现有14个旅游项目,年收入约1000万元,带动就业150多人,旺季单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多人。“我们的项目不破坏生态,比如小船都用电,没有污染也没有噪音。”马海振说。
治理成效催生新产业。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购乌梁素海中约6万吨芦苇,制作环保建材,2024年产值达到1.7亿元。
芦苇收购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改善很重要。包巍说,如果芦苇收割不及时,冬季会在湖中腐烂,产生内源污染,影响水质。企业收购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污染严重的“酱油湖”重返清澈的“塞外明珠”,从单一的渔业生产到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和绿色制造,如今乌梁素海重新成为候鸟天堂,更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
岱海:从“濒临干涸”到“鱼儿畅游”
近几年,生活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湖畔的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多年不见鱼影的岱海再现鱼儿畅游的画面。经过10年坚持不懈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岱海生态环境的变化翻天覆地,乡亲们记忆里的“塞外天池”又回来了。
“2023年开始,湖里陆续监测到中华青鳉鱼、麦穗鱼、鲫鱼等鱼类,今年夏天鱼类品种和数量更多了,近期又发现了虾虎鱼。”岱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杜海军说。好消息陆续传开,岱海镇不少乡亲们前去湖畔细观,有的鲫鱼已经有一只手那么大。
乡亲们的激动,要从岱海的前世今生说起。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影响,岱海水域自20世纪70年代起呈现持续萎缩态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行业专家在2016年按照水位下降速度测算,再有10年左右时间,岱海或将面临干涸。
“湖面越来越小了,我和丈夫20多年前以打渔为生,随着湖面萎缩、水质变差,现在连鱼的影子也见不着了。”记者2016年底来到岱海,当时经营一家小卖部的岱海镇五苏木村村民王小青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从没鱼到有鱼,从即将干涸到生态复苏,岱海这近10年发生了什么?凉城县副县长康伟喆说,为守护凉城人民的母亲湖,凉城县于2016年开始,采取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三水共治”综合措施,全面打响岱海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
康伟喆介绍,水资源保护方面,凉城县疏浚清理入湖河道,积极推进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增加径流入湖。同时,岱海湖畔的岱海电厂实现生产用水不再使用岱海湖水及周边地下水。岱海周边水浇地也实施“水改旱”和节水改造工程。
“黄河水来了,岱海有救了。”岱海镇义和村村民张根换多次站在弓坝河出水口,高兴地望着黄河水奔流进岱海。为从根本上“拯救”岱海,2020年国家实施了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从黄河干流取水,该工程于2022年9月全线通水,目前共为岱海补充黄河水达6317万立方米。
水环境治理方面,凉城县一只手加强内源管控,常态化开展水藻打捞,降低污染释放速率。另一只手做好外源拦截,拆除清理岱海周边及入湖主河沟内种植、养殖场等设施,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污,降低入湖污染负荷。
水生态修复方面,凉城县围封保护岱海湿地,全年实行禁牧、禁养、禁垦、禁伐,示范性种植红柳、碱蓬等盐生植物,全面提升湿地植被盖度。同时,当地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全力保护生物种群。
经过近10年治理,岱海迎来新生。杜海军介绍,岱海水资源保有量逐步提升。与2022年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时相比,如今岱海湖面面积扩大5.9平方公里,水位上涨95厘米,库容增加4350万立方米,面积、水位、库容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岱海周边地下水位较2016年整体回升。
“岱海水环境稳步向好,流域生态逐渐恢复。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岱海流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杜海军说,生态好不好,小动物会用脚投票。目前,湿地内鸟类种类由治理前的68种增加到101种,2023年开始在湖内监测到鱼类,今年鱼类数量明显增长。
随着岱海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凉城县的美丽生态正在激活“美丽经济”。乡亲们借助岱海风光从事起旅游业,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在景区务工,还有的在湖边卖起土特产。
66岁的岱海镇付家村村民胡登雨说,自己在岱海景区里经营一艘观光船,去年光开船就增收约7万元。他说:“好生态来之不易,咱庄稼人靠湖吃湖,更得护着湖、爱着湖。”(刘伟 王靖 赵泽辉 张晟)
(《瞭望》2025年第43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